最北端的小鎮,好似停滯的星期五,是愛讓時間停止運轉呢?還是這所有過程只是一剎那?
相識、相處、磨合,然後⋯⋯,在愛情的過程中,沒有一個標準去衡量對錯、去衡量好壞,一切的一切唯有體驗當下。
五對、十個人,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樣貌,相信、傷痛、陪伴、失去,愛很複雜嗎?或許吧,但也可以很簡單 。
演出時間
2020.12.18-2020.12.27
演出地點
北藝大戲劇廳
《Almost Maine》是一齣發生在美國緬因州的愛情劇,由數個不同的小劇情組合而成,裏頭的排列順序是可以依導演需求而改變,使得每齣戲即使是由同個劇本發展而成,但對於愛情的詮釋和感受卻不盡相同。在這次的搬演上我們受限於演出時間上的限制,只挑選了其中的五段故事來演出,順序分別為Her Heart、This Hurts、Getting It Back、Story of Hope以及穿插在序、中、終場的Pete & Ginette。
愛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每段故事裡,時而大膽時而捉摸不定,經過時間的流動漸漸變化著,似乎帶領觀者由外至內一層層的推進直到最高層次的信仰,透過兩人間的身體、共享與痕跡證明了真實性。戲中的時間感是緩慢且不可逆的,就像是一個迴圈,每對情人都在試圖畫出屬於自己的圓、橢圓或是重新尋找下一個完整的圈,處在愛情輪迴這個大環境裡的他們,過程就只是片段的截取,使得每段愛所散發出來的渲染力和情感深淺都截然不同,因此我以觀看的視角去連結觀者的生活記憶,並強化正在發生中的愛該有的空間和氛圍,像是在地下室洗衣間選擇以平視為主,壓縮上下與左右的視覺,讓沉悶和擁擠的感受傳達給觀眾,同時有種深陷其中之感;又或是在客廳景時以窺視為主,讓小情侶時常的吵架鬥嘴變得更為日常,好像無時無刻都在不同的地方發生著。
浪漫與純淨是組成故事的基底,以舒適的節奏醞釀著愛的起伏跌宕,如同一大片白茫茫的雪景,由細小的雪花緩緩的堆積而成,不僅將五段故事的環境貫穿還暗示了時間的流動性,更顯現出一個明確的意象---愛是一個過程,是經由不斷累積循環而成的。我認為雪地就是愛情的大宇宙,微小的粒子們就是雪堆,而每一段愛情就蘊藏在裏頭並行的發生著,因此我將四段故事的場景道具皆設定在雪地上並以樹酯棉布蓋上,宛如形體大小不一的雪堆,換景過程中,可以看見布的掀起與覆蓋,代表著愛情當下的片段開始與結束。至於雪地以外的Pete & Ginette,就好比是圍繞著行星的環,透過最直接的展演空間走位及天方夜譚的劇情本身,證明了愛情正是一個輪迴的概念。
整體的視覺與色調我選擇以美國緬因州當地特有元素做出發,將劇作家原先設想的純粹感直接傳達給觀眾,試圖使用該場景中最具特徵且明確的物件組合拼揍,讓空間元素即使簡單卻最為精巧。同時,為了解決劇場空間過大的問題,我以懸吊和佈景的關係去改變不同場景時所需要的空間感,並讓焦點更集中在兩人間的互動。在大小道具的安排上,除了滿足劇本的需求,我還著重在凸顯角色的個性,像是一包碎掉的心、寫滿那些令你害怕的筆記本和裝滿愛的紅袋子等等,在每段愛情中不時也會因為某個契機而出現變化或是魔幻時刻,比如發亮的心臟、下雪與枯樹冒枝枒等,種種巧思讓愛情故事充滿許多的驚喜感,也留給觀者更多想像和解釋的空間。
This Hurts
Getting It Back
Story of Hope
Pete & Ginette
Lighting Sketch
燈光畫面
經過這些日子對「愛」的分析之後,我觀察到的愛是一種「過程」,沒有單位、沒有形狀,看不見也摸不著。這一個「過程」,唯有自己可以「感受」到。感受愛在過程中帶來的喜怒哀樂,感受心碎落空,感受療癒復原,感受與別人心靈上的差異與互補,感受一切持續的輪迴。
愛是一個過程,起起伏伏、充滿了未知,有得有失、永不停止。
「我們都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相同的愛。」
我想利用「愛是一個過程」為主題作為發想、連接各個故事,再著墨每個章節中對愛的描述,用服裝加以點綴角色之間的相互比較、摩擦與層次變化,來呈現愛的異同與真諦。充滿微小細節,背後卻隱藏對偉大的愛的摹寫。
所以在視覺上,強調故事與感情的流動感。
用顏色做為主要設計基底,搭配上符合劇本背景與角色性格的寫實服裝款式。從Prologue年輕男女的淺灰、白色系(強調單純的愛戀)到最後Story Of Hope的深沉(兩人釋懷已逝去的過往情感),中間過度了冷暖色系的漸變與視覺飽和度的上升,讓造型成為戲中感情流動的潤滑劑。
【Pete】有別於其他角色的毛帽,棒球帽更能展現出Pete較小的年紀。外搭的搖粒背心可以增加造型的厚重與層次感。長褲質感選擇燈芯絨,營造冬天美國的鄉村感。
【Ginette】利用半丸子頭增加年輕感,外套質感與男生做呼應,內搭隱約透出的粉色毛衣象徵兩人害羞的感情。原先的短裙被粗麻花紋針織長裙取代。因為顏色簡單,便讓質感具有更多層次。
【East】在沉著穩重的工作裝中用了紅色的法蘭絨格紋襯衫與黃工作手套成為了視覺亮點,襯衫說明了劇本背景與文化。鬍子則表現他的年紀與成熟的性格。
【Glory】因為登山裝本身的符號性,便不用再強調其外來者的身份。利用深藍的褲子與灰襪平衡全身冰藍色過於輕浮的視覺。取消了紅手套,讓她與East之間沒有視覺上的連結,但在色彩搭配卻仍然和諧。
【Steve】演員的詮釋讓原先陰沈的Steve多了更多「動感」,使得運動護具不會突兀。為了符合環境,降低了黃色背心的彩度與黃藍對比的比例。上面的警告符號和標語貼紙和鼻樑上的ok蹦象徵年輕與頑皮的性格。
【Marvalyn】橘色毛衣為此This Hurts定了視覺顏色走向。劇本中提到她與男友時常打架,我便在他的左手臂貼上了一個OK蹦,也是讓她與陌生的Steve有小小的、默契的連結。
【Lendall】使用帶有美國鄉村小鎮感的紋樣的毛衣,拖鞋取代休閒靴、保留演員自然中分的髮型,呈現角色的居家狀態。
【Gayle】帽子、皮手套和小包包(詳見劇照)說明她從外面來,與男方做出室內、外的差別。報童帽也是當地常見的款式,讓兩人的搭配多了一些都會感。
【Daniel】著重衣服的髒、年代感,彷彿自15年前兩人分開後,Daniel的情感都寄託在這件睡袍上。袖口與領口有所考慮,從白色調整至灰色條紋,使整體較沈穩。髮型也從整齊旁分改為較凌亂、隨意。
【Hope】用紫色做為造型亮點,格紋紳士帽、飄逸的圍巾和方頭長靴等等。妝容濃度的加強和項鍊、手環等帶有民族風格的首飾也是呈現此角色的重要物件。
【年輕時的Daniel】當時的Daniel充滿活力、光彩,所以我依據年代而選擇了的丹寧套裝內搭黑色高領,中分的瀏海、converse高筒帆布鞋也是當時的流行之一。淺藍色也與年老的Daniel(深藍色)有所對比。
【年輕時的Hope】參考90年代校園女生的穿搭,所以利用帶有學生感的搭配(格紋短裙、長襪、娃娃跟鞋)與美人魚卷的長髮綁成側邊公主頭做呈現。黑白格紋裙也是與Hope(現在)的披肩的呼應、延伸。
劇 作 家|John Cariani
劇本翻譯|王惟漢、高少廷、譚穎嵐、譚馭文
導 演|譚馭文
舞台設計|李皓宸
服裝設計|劉正政
燈光設計|杜旻錡
技術設計|伍亞軒
音樂設計|羅棋諠
動作設計|葉詠甄
演 員|王惟漢、朱奕勳、高少廷、張芷娸、鎮萬鈞、譚穎嵐(依姓氏筆劃排列)
平面設計|蘇柏瑞
製作舞監|朱惟歆
執行舞監|林德佳
行政統籌|張博源
劇照攝影|楊詠裕、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