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劇本
《米蒂亞》劇本改編了耳熟能詳的希臘悲劇,投射了相當重的現代國際情勢的成分在,加深了當代觀眾的觀看性,劇本的時代背景更像是架空的平行世界,在這樣的設定下我們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去做出影射。
面對世界變局時在各種時代下,不同民族不同人物在這裡做出的選擇是不同的,米蒂亞在面對文化衝突中兩邊皆成為不了,因而走向毀滅。
「民粹輿論易被煽動,文明程度較高爾契斯高,聲稱兼納各種族群」
演出時間 2020.10.09-2020.10.11
演出地點 姚一葦劇場
關於劇本
《米蒂亞》劇本改編了耳熟能詳的希臘悲劇,投射了相當重的現代國際情勢的成分在,加深了當代觀眾的觀看性,劇本的時代背景更像是架空的平行世界,在這樣的設定下我們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去做出影射。
面對世界變局時在各種時代下,不同民族不同人物在這裡做出的選擇是不同的,米蒂亞在面對文化衝突中兩邊皆成為不了,因而走向毀滅。
「民粹輿論易被煽動,文明程度較高爾契斯高,聲稱兼納各種族群」
演出時間 2020.10.09-2020.10.11
演出地點 姚一葦劇場
演出劇照
參展人員
設計理念說明
米蒂亞與奶媽在所處的柯林斯街頭中,宛如流於過街的老鼠,輿論風向迫使米蒂亞站上街頭接受公審,這樣的環境是無盡的壓迫感,群眾的遊行與政治權力核心逼米蒂亞走上了絕路。
因此在舞台設計中,將以柯林斯通往掌權者家的街道,引領觀眾一路從大門沿著街道的地磚走入這個世界,街道盡頭是權力核心的大門,整個環境如同圍繞著大門長出來般,權力核心也是這場悲劇的起因—政治角力,角色們穿梭在這場利益與愛情環繞的場景之中,並再以大門為中央長出旁邊的次舞台,包含由簍空花牆與低矮女兒牆構出的克雷昂家後花園,屬於戶外感強的區域,以及利用建築體截選元素(柱子、橫樑)構建出具有隱蔽感的廊道空間,整體空間感故意做出許多留白的部分,讓視覺效果更寬敞,也為了在故事的虛實場景轉換中留出想像空間(國際會議、回憶現實轉換、祭祀場合等等)。
在視覺風格上,考慮了要帶有古典風格又具有現代化精神的特點上,大量參考了二十世紀初出現的「Artdeco式建築」,具有繁複的金色圖騰花紋,在花紋上可以看出國家民族的特色以及增加建築線條豐富性,而幾何形體構成的高聳大型柱體營造出國家厚實的歷史背景及富裕感,再來搭配上現代意義強烈的大型燈罩:具有轉場暗示性,整體造型就是由厚實大理石材與扁平卻繁複的圖騰金屬組合而成,具有古典與現代融合的概念。
將古希臘悲劇《米蒂亞》的時空改編為一個異時空,試圖探討人物的「信仰」對角色的影響,希望觀眾在看完戲後會對於自己的「信仰」有所思考。
故事藉由奶媽這個角色回憶故事的發生,我們可以在劇中看到不同時空的切換和角色間不同的信仰,而這些信仰會影響劇中角色的結局,主角伊阿宋所關心的是「國家」、米蒂亞關心的是「愛情」、奶媽則是關心「自己」,因此當戲劇中出現事件時, 每個人物的決定都會有所不同。
導演採用的是第三人稱的「奶媽」這個角色回憶整個事件作為一種敘事手法,因此帶給我一種在看故事書的感覺,在看完閱讀完劇本以及第一次整排後,我將整個燈光的視覺效果設定為「童話故事」,透過壁燈的依序亮起與熄滅代表了故事世界的開始與結束。因為我本身不是一個能夠很快就理出邏輯的人,所以整齣劇的燈光邏輯我是一直到較後期想完全部畫面才一一的羅列出來,並回頭將邏輯較為混亂的地方做修正。整齣劇不停的時空跳躍,且因為舞台是一幕到底的關係,燈光就扮演另一個要更改場景的重要角色,顏色上將回憶的場景塑造的比較濃烈,大多數的回憶跟現實時空並置的時刻,除了功能性的讓明暗對比製造空間縮放的效果來轉換觀眾的注意力外,我都刻意的讓觀眾能夠同步看到兩時空,並不是選擇讓觀眾只看到一個時刻的原因就是為了就是塑造出「對比」或是說「因果」的場景。
關於場景的變動,「雅典」作為權力中心的代表,我利用的光道來聚焦觀眾的視覺到舞台中心的平台上,且利用光的明暗對比讓觀眾的視線只在舞台中央,忽視兩旁的舞台,才不會在開演的後十分鐘就讓所有觀眾看完所有舞台上的所有角落,讓後續的空間感能夠深縮、改變,而且在這一幕中所發生的事件是會議的場所,因此光道更可以代表莊嚴場景中常出現的「長地毯」視覺效果。而這齣劇中最常出現的地區——柯林斯,為了不讓觀眾視覺疲勞,這場戲的燈光就相較其他區域的燈光更基礎一些,主要是將代表柯林斯的國徽圖顯出來,另外也是一個較為均勻的光區,整個舞台在這個場景都可以被好好的看清楚,有加了一些GOBO在景片上,試圖讓舞台更有層次感;關於回憶場的「高爾契斯」,因為在初期討論時就已經決定左下舞台的門廊區是回憶的場域,因此利用門廊的門框設計讓回憶能夠發生在那個小空間,在設計上特別加上較為強烈的暖橘背光,透過門廊的設計會讓光在舞台上出現一道如同夕陽透過門縫的光道,增加了高爾契斯在回憶中溫暖、浪漫的存在。
燈光上還用了一些小技巧去幫助整個舞台多一些層次感跟虛實轉換,像是我多加了道具燈——壁燈、布幕剪影跟GOBO,壁燈是舞台跟我一起討論出來的小裝飾,因為整個舞台都是非寫實的緣故,所以舞台面上都是大物件的組成,painting也是屬於同一種質感,為了多增加一些層次跟變化才加上壁燈,在research時找到現代建築的燈光設計,利用光源還做出線條,凸顯舞台的線條感,讓舞台看起來更高、更長,也更有一種莊嚴對稱的感覺,另外主修老師建議我能在舞台上放更多層次,我才想到除了線條之外,壁燈內部也可以使用間接照明,讓舞台上原本的雕花設計能夠更明顯,且後來運用壁燈的顏色也能製造出場景轉換的效果。另外GOBO的使用上除了增加舞台的層次外,也成為回憶場中強調的元素,因為現實的舞台比較多是使用原舞台的光影來製造層次,而回憶則是使用「人工的」光影來輔助,「破碎的GOBO」象徵「破碎的感情」,也增加了回憶的較為柔情的氛圍,甚至是浪漫的感覺。布幕剪影則是增加回憶場景的神祕感跟儀式感,也讓舞台的高台能有更多一層的表演空間,最後一幕國徽的影子籠罩了整個舞台,其實有點暗示權利的影響,也表示了奶媽的命運即是在權利或說威權下的生活。
演職人員
導 演|洪亮瑜(主修老師:陳仕瑛)
劇本改編|王 荁(主修老師:簡莉穎)
戲劇顧問|王 荁
製作舞監|潘品丰
執行舞監|鄭文凱
舞臺設計|林諺駿(主修老師:房國彥)
服裝設計|楊宇晴(主修老師:陳婉麗)
燈光設計|唐寧憶(主修老師:曹安徽)
技術設計|周冠志
聲音設計|李欣平
聲音設計顧問|陳致霖
動作設計|張雅媛
平面設計|謝慈彧
平面攝影|謝慈彧
平面設計協力|楊宇晴
演員畢製生|葉蒨蓉(主修老師:鄭尹真)
⠀⠀⠀⠀⠀⠀⠀⠀⠀雅⠀妮(主修老師:黃郁晴)
演 員|李崇民、李詠詩、陳冠瑋、陳志威
舞監助理|石念卉、陳柏宏
行政統籌|顏靖玟
行政執行|羅予杏
影像紀錄|牧童攝影 羅慕昕
燈光技術統籌|杜旻錡、沈 薇
燈光執行|陳孟佑、李麗淇、祝芸琪